你的位置:开云官方登陆入口 > 开云官方登陆入口介绍 >

除了壳子都不是自己的?美媒都害怕的C919,为啥有些人就是要唱衰

2023年5月28日,是C919商业首航的重要日子。随着C919国产大飞机的商业运营,网络上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。

有人说不敢坐,是个空壳,一旦发动机断供就完蛋了。而面对质疑,也有不少网友不由得发出“你行你上”的调侃。

其实仔细想想,如果C919真的那么不堪,为什么订单能突破1000架?为什么连美国《华尔街日报》都说它打破了波音和空客的双头垄断?

下面就让我们抛开偏见,实事求是地聊聊C919的真实实力。

国之重器,岂是空壳

谈起C919的艰辛历程,就不得不说2003年的一个转折点。当时,中国刚经历了台海危机和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,国家领导层痛下决心:再难,也得把大飞机搞出来!这并非什么心血来潮,而是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。

从2003年立项到2023年商业运营,整整用了20年。这20年里,多少航空人熬白了头、磨秃了笔?现在C919不光安全飞行超过一万小时,还把50多万旅客安全送到了目的地。如此斐然的成绩单,谁看了不竖大拇指?

有些人老爱说C919是“空壳“,说咱们就会拼装进口零件,真是应了“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”这句话。您知道吗,就连波音这样的“老大哥”,65%的零件也是在美国本土之外采购的。

这叫什么呢?——全球化分工!现代航空制造业早就形成了“主制造商-供应商”的模式,关键看你有没有核心技术,能不能把这些零件“指挥“得动。

就拿C919来说,机翼设计可是咱们自己拿下的。这可不是小把戏,机翼就像人的胳膊,设计不好飞机就抬不起来。

现在我们不但把机翼设计好了,还在机身结构、电传系统等关键技术上都有自主创新。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硬本事,不是靠买买买就能搞定的。

那么产业链呢?C919一出来,马上就带动了22个省市、200多家企业、将近20万人参与其中。这些企业里有国企、民企,传统航空企业,也有新兴科技公司。

大家齐心协力,搞出了不少新技术、新材料、新工艺。光是复合材料,C919用料的比例就已经达到了12%,这在同级别飞机里可一点不差。

最让咱们国人自豪的是,通过C919项目,我们建立起了完整的适航认证体系。飞机考“驾照”,标准可一点不比国外低。

为了拿到这个驾照,我们的工程师可没少下功夫,光试飞就进行了上千次,测试了几万个项目。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本事,哪是“空壳”能做到的?

现在,C919已经获得了超过1300架的订单,其中确认订单就占了60%以上。这说明啥?市场认可咱们的产品!

安全可靠,何惧乘坐

而说到C919的安全性,有些人也总爱唱衰,觉得国产飞机不敢坐。这话说的,真是让人哭笑不得。

咱们这架飞机,从2017年首飞到2022年拿到“准驾证“,整整花了5年时间,跑遍了大江南北,经历了高温、严寒、大风、雨雪等各种极端天气的考验。

要说安全标准有多严格,光是适航认证这一关就够硬核的。C919完成了866项设备鉴定试验,从高温到低温,从振动到防水,从沙尘到盐雾,甚至连闪电和防火都测试了个遍。这些测试可不是走个过场,每一项都得过得了关,才能拿到“合格证”。

时间回到2018年7月夏天,在C919的试验机库里,一场惊心动魄的“极限考验”正在上演。这不是普通的测试,而是被航空界称为“最凶险”的2.5G极限载荷静力试验。

一架庞然大物被密密麻麻的白色帆布带缠绕着,机身上贴满了上万片应变片,通过数不清的电缆连接到数据采集设备。这些看似简单的装置,却能精确测量出肉眼难以捕捉的细微变形。

试验开始后,工程师们一点一点地加载力量。飞机的单侧机翼慢慢承受起近100吨的向上载荷,相当于往机翼上压上七八辆重型卡车的重量。随着载荷的增加,机翼开始缓缓向上弯曲,活脱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巨鸟。

紧张的时刻来了,当加载到150%时,机翼翼尖的变形达到了惊人的2.7米高。现场的工程师们都屏住了呼吸,生怕出现任何意外。要知道,这种试验必须一次成功,因为载荷已经接近结构破坏的临界点。

“保载3秒!“随着指令的下达,整个试验大厅鸦雀无声。这3秒钟仿佛被无限拉长。随着计时结束,CAAC适航代表宣布试验圆满完成!现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。

这次试验的成功着实来之不易,要知道,就连波音787和空客A380这样的“老大哥”,都曾在类似试验中栽过跟头。

2006年,空客A380就因为机翼断裂,导致整个项目推迟了两年。而C919能一次通过,无疑证明了机体结构的可靠性,这种极限测试,就是要确保飞机在各种极端情况下都能保证乘客安全。

别看现在C919飞得稳当,背后可是经过了3273个试验点的考验,完成了276项审定试飞科目。这些数字听着枯燥,背后都是工程师们呕心沥血的结果。从南到北,从沿海到内陆,六架试飞飞机跑遍了全国各地,累计飞行超过6700多个小时。

有人说,这些测试都是自己人测的,能信吗?这就有点钻牛角尖了。C919采用的可是国际通行的适航标准,和波音、空客是同一个标准。

而且,现在C919已经安全运送了50多万名乘客,累计飞行超过一万小时。这些真实的数据,比什么空口白话都有说服力。

搞笑的是,当年美国《航空周刊》信誓旦旦地说,他们肯定活不到看见C919在北京首都机场起降的那一天。结果呢?2023年5月28日,C919就在首都机场完成了首次商业航班。这打脸来得够快的吧?

乘客们的反馈是实打实的。有坐过C919的旅客网友评论说,飞机起飞和降落特别平稳,跟大型宽体客机一样稳当。机舱里的噪音比普通窄体客机还小,座椅也特别舒服。可见这些都不是吹出来的,是真金白银的乘客体验。

而座椅方面,C919也是下了大功夫。公务舱用的是全铝合金框架,采用摇篮式设计,后靠能达到120度,前后座椅间距超过1米。经济舱也不含糊,156个座椅采用3-3布局,客舱高度有2.25米,坐在里面一点不压抑。

现在,C919已经在上海虹桥到成都天府的航线上,实现常态化运营。每天早上8点10分从上海起飞,11点20分就能到成都,下午12点30分从成都返程,15点25分准时回到上海。这样稳定的运营,就是对那些质疑声最好的回应。

自主可控,无惧断供

还有些人在网上嚷嚷,说美国要断供C919的发动机,吓得不少人直犯嘀咕。可仔细想想,这种担心真的有必要吗?

说实在的,现在给C919提供LEAP发动机的CFM国际公司,巴不得能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呢!

到2040年,中国的民航机队规模,预计能达到将近一万架,占全球客机比例的22%。这么大的蛋糕,哪个商人会跟钱过不去?就连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访华时,都特意提到了中国市场对波音的重要性。

不过话说回来,我们也不能光指望别人。眼下,我们自己的“长江-1000A“发动机已经开始试飞了。

这款发动机从2017年开始研制,到2020年就进入试制阶段,现在已经到了适航取证的关键时期。按照计划,到2025年前后就能装配到C919上。这就叫未雨绸缪,走一步看三步。

您可能会问,国产发动机靠谱吗?那我反问一下,当年谁能想到咱们的高铁能跑遍全国?谁能想到咱们的北斗导航能覆盖全球?

不要看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实力,长江-1000A不光技术特点显著,还在开发更先进的长江-2000,推力能达到35吨,这绝对不是闹着玩的。

搞航空发动机就跟练功夫一样,现在我们用进口发动机,就是为了积累经验,为以后完全自主做准备。

看现在的俄罗斯就知道,被西方制裁后航空工业有多难受。所以我们得未雨绸缪,走“两条腿”:一边用进口发动机保证C919正常运营,一边加紧研发自己的发动机。

中航发商发公司已经在去年10月召开了专门会议,就是为了加速推进长江-1000A的适航验证。

按照中国商飞的规划,到2025年后,C919的年产量要达到150架左右。到那时候,如果全靠进口发动机,说不定还得跟波音、空客抢产能呢。

所以说,那些担心发动机断供的人大可放心。咱们又不是没有后手,国产发动机马上就要“转正”了。就像当年造运-10时一样,虽然走了不少弯路,但最终证明了中国完全有能力建造大飞机。现在的C919,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?

看看C919的订单,已经突破1000架了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市场认可咱们的产品!不光国内航空公司下单,连外国航空公司也开始对C919感兴趣了。这要是个不靠谱的产品,谁会掏真金白银买单?

与其整天担心这个断供那个制裁的,不如看看咱们自己的本事有多大。航空发动机这个坎,迟早要过去的。到时候,C919装上国产发动机,那才叫真正的“中国心“!

结语

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,造大飞机这事儿,从来就不是简单地把零件拼起来那么简单。它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、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。

C919能飞上蓝天,正说明咱们在这些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,这才是真正的“国之重器”,还在说“空壳”的,那分明就是睁眼说瞎话了。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